SDP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(NIST)发布的《零信任架构》中推荐的三大落地技术(SDP、IAM、MSG,S.I.M)之一,主要解决终端到应用(Endpoint-to-Application,E->A)的访问安全问题。
经过近几年的发展,SDP产品和方案得到了业内人士和客户的广泛认同,应用市场逐渐形成规模,2023年IDC发布的《中国零信任网络访问场景之软件定义边界市场份额,2022:核心应用场景的规模化引领市场稳步发展》报告显示,2022年,中国零信任网络访问场景之软件定义边界市场规模约为1.39亿美元(合9.4亿元人民币)。
但是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背后,从业人员也感觉到,SDP遇到了架构深度上的瓶颈,以致SDP的应用更多停留在远程接入场景,迟迟不能在广泛的E->A场景(不仅是远程访问,还包含总部职场和分支的内网访问等场景)中全面落地。甚至,即使在远程访问场景中,SDP也未能将问题充分解决。
SDP最初的目标是成为E->A的统一安全范式,然而架构深度问题严重阻碍了SDP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。
本书提出的X-SDP(Extended SDP)是SDP的扩展实现,也可称为SDP Pro,即SDP的升级版。
标准场景中的SDP主要通过单包授权(SPA)实现网络隐身,同时主张基于多源信息进行信任评估,持续进行认证和访问控制,从而实现安全防护。
当前,SDP仍然停留在“被动防御”阶段:SDP通过多因素认证和持续的动态认证来确认访问者身份,但是,通过认证的不一定是“好人”,有可能是“坏人”伪装的(如终端钓鱼、盗取账号等);被认证拦截的也不一定是“坏人”,有可能是“好人”忘记了口令或丢失了凭证。
X-SDP旨在将SDP的被动防御等级提升至主动防御,将持续认证和访问控制(确认的检查动作)提升至能明确具体的恶意攻击者(确认的安全效果),真正确保E->A场景的访问安全。
X-SDP能大幅降低人的脆弱性带来的风险,大幅补强零信任体系的这一关键短板;同时,X-SDP不依赖真正意义上的RBAC权限最小化,即使RBAC权限相对较为宽泛,也能提供高度的安全防护效果。
不论是早期的IPS/WAF的安全防护技术,还是较新的DR检测技术(EDR/XDR/NDR),其本质都是基于大数据(Big Data)的鉴黑防护。X-SDP主张基于以身份为中心的访问控制实现鉴白防护,并通过正确的数据(Right Data)进行鉴黑,实现主动防御,与大数据鉴黑体系形成互补。
笔者了翻阅多家主流标准机构、咨询机构近十余年的安全资料,结合自己的大量思考、梳理论证,通过实战验证,总结提炼出了X-SDP理念。
本书包括16章,第1章到第3章重点讲述E->A场景的现状及面临的威胁,包括网络安全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、E->A场景下的网络变迁、典型网络安全架构及其面临的威胁与挑战。第4章和第5章主要讲述E->A场景下的典型安全解决方案、零信任网络安全架构,以及零信任的主要流派。第6章和第7章深入介绍当前SDP与ZTNA架构的相关情况,将SDP与SSL VPN进行对比,介绍SDP的演进路径,引出X-SDP理念。第8章到第10章分别讲述X-SDP的三大核心能力:原生零误报实时鉴黑及响应能力、基于三道防线的体系化纵深防御能力和主动威胁预警能力。第11章到第14章讲述优秀SDP产品应具备的能力,同时介绍SPA的演进、全网终端认证的实现、优异的接入体验,以及高可用和分布式多活。第15章为X-SDP的典型应用案例。第16章对X-SDP的后续发展进行展望。
感谢我的妻子和家人,他们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,让我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,还有大量的精力投入写作;感谢我的同事兼好友杨志刚先生,他与我共同完成了本书的撰写;感谢我的核心团队,尤其是余敏文、吴安然、王燃、周尚武等人,他们支持我并与我论证X-SDP,使之得以完善;感谢我的整个团队,他们支持并认可X-SDP的演进路径,按照规划开展研发工作;感谢在此过程中与我进行交流、给我帮助的同人,是你们的支持与指正让本书得以问世。
郭炳梁
2023.10